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 党风廉政建设 > 正文
“忧乐”六问(下)
来源: 作者:jjjcs 日期:2012年03月28日 17:26 点击次数:

 

王蒙

  中国传统政治道德强调的是“忧”还是“乐”?
  
  之前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强调的是“乐”,但我们的政治责任感、政治道德强调的是“忧”。
  
  这种忧患意识,一方面是由于要真正达到“治国平天下”非常困难,危机随时可能出现。几千年来,国家一直经历着稳定、发展、动荡、战乱,然后改朝换代,之后又是新的循环过程。《易传》提出,“安而不忘忧,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天下可保也”,就是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孔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每天你都要思考一些问题,要考虑一些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要有面对不良事件不良情况甚至是某些危险的准备。这辈子你随时保持忧患意识,才不至于发生一朝之患。这样的道理在中国文化里讲得非常多,即使不是王公大臣,不参与朝廷决策和运作的文人,也有这种忧国忧民的传统。从孔子、屈原,到鲁迅、孙中山、毛泽东,都有这样的一种忧患意识。政治理想不容易实现,这是忧患。忧心众生,这也是一种忧患。
  
  另一方面,是对个人命运的忧患。这个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从个人的命运上来说,这种忧患意识必不可少,因为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直线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忧乐观为什么以“忧”为核心?
  
  如果说“乐”是有感染力的,那么“忧”的感染力是超过“乐”的。“忧”使一个人变得伟大崇高。
  
  我们对政治、对国家有一种期待,而现实中许多东西达不到这种理想,甚至和理想保持了相当大的距离。为一些不理想的事物而“忧”,是一个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现,甚至也是一个人思想深度的表现。
  
  曾经看媒体讨论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说有的人善于把苦日子当好日子过,不怕贫贱,不怕穷困,而保有一种高尚的胸怀,这很好。还说有些人善于把好日子当苦日子过――这话我开始觉得不好听,好日子为什么要当苦日子过呢?但后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许多人由于自己的理想主义,总是在好日子里找到许多问题,为这些问题而忧愁,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心。前几年演过一个小话剧,叫《切・格瓦拉》。切・格瓦拉是阿根廷人,却是古巴的一个革命家。古巴革命胜利之后,他不在古巴做官当领导,而是到其他拉美国家去发动革命,风餐露宿,四处打游击战争,最后牺牲在革命斗争中。切・格瓦拉把好日子当苦日子过,所以有他的深刻性、吸引力,有他的魅力。罗曼・罗兰讲过一句话,大意是我们占领幸福,也占领痛苦,痛苦能够使一个人变得深刻而且高尚。人是应该懂得痛苦的,是应该能够体验、忍受、消化痛苦的。俄罗斯有一位很痛苦的作家――索洛夫斯基,他有一句名言,“我一辈子,感到悲哀的是,自己是不是配得上承受那些痛苦”。就是说,我承受了那么多的痛苦,我深刻吗,我智慧吗,我伟大吗,我高尚吗?这是从世界范围来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直到范仲淹明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讲了“忧”也讲了“乐”,但他的核心是讲“忧”。为什么会以“忧”为核心呢?就我个人来看,这反映了道德的抗逆性。所谓道德,往往在考验当中,在挑战当中,在逆境当中,才能得到彰显。中国老百姓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家贫显孝子,国乱出忠臣。”这正是说明道德的抗逆性。诸葛亮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讲道德的这种坚持性,这当然也是一种忧患。中国历代封建统治的不稳定性,使得“先天下之忧而忧”确实是有非常大的必要性,不忧不行,不忧的话就会更忧更糟糕。因此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忧”是一个核心。当然,在传统文化当中的这个“忧”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如果我们只考虑道德,而不去研究制度法律,显然是不行的。再有,我们在强调道德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对人的基本需求、合理愿望的满足,否则我们讲的道德也会变得空泛。
  
  我的忧乐是什么?
  
  我最忧的时候不是现在,而是在过去的一些政治运动当中。那时候,看到国家的秩序越来越混乱,工人不做工,学生不读书,作家不写文章……心想,这个国家会怎么样呢?这当然是令人忧虑的。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从我个人来说,人生经历当中特别快乐和特别不快乐的时候都和国家走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如果对个人的担忧完全脱离了对社会、对国家情况的判断和了解,这种担忧就是毫无意义的。更准确地说,我觉得忧患两个字,表达的是我对国家这种关切、与国运相通的感觉。不管我处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候,对国家的关切始终如一,和国运相通的感觉也始终如一。新中国建立以后是很美好的开始――就像我在《青春万岁》中写到过的,我希望这种开始的美好能够继续下去,这种关切并不曾因为个人的处境变化而中断。我和我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百姓,忧乐同心的感觉,也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但是,忧患这个词对我来说太重了,毕竟我碰到较大挫折时年纪还轻,有许多事我也不懂,也并不能理解。
  
  简单来说,所有的个体生命,都有一个终结的时候,其间是充满了忧患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讲的忧患,实际上更多的是讲一种责任、一种关怀,也是一种思考、一种谋划。他的忧患意识还是积极的,和行动有关的,不是指一般情绪上的悲伤和忧愁。忧愁和忧患,这两个词的意义不一样。具体到内容,到每一个人、每一本书、每一个句子,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今天可以有所分辨,有所选择。
  (转载自2012326    中国纪检监察报)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