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从5月15日至5月27日,与廉政教育话题相关的网络媒体报道(含转载)达到8662篇,报刊报道783篇,论坛帖文781篇、博客文章431篇、原创微博366条、微信文章1580篇。
1 舆情概述
廉政教育话题在近期持续走热。据媒体报道,5月15日,湖北省十堰市70多名一把手携配偶至“狱中”接受警示教育;5月22日,江西省赣州市一批科级领导干部配偶身穿红军服在瑞金红色景点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两项活动虽形式各异,但都因不约而同地关注官员配偶在廉政教育中的角色,从而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个是权力在握的市直部门一把手及其配偶分别走进看守所警示教育基地切身体验,聆听落马官员忏悔,感受“高墙下”与“铁窗内”的人生落差;.一个是科级领导干部的配偶身穿红军服前往瑞金红色景点,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共饮“红井水”。前者的活动内容发人深省,后者的活动形式引发讨论,两段新闻的叠加再次掀起媒体和网民对于当下应如何开展廉政教育的关注:以参观监狱和开展红色教育为内容的廉政教育效果分别如何?怎样让廉政教育更好地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对于营造官员“不想腐”的廉政氛围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廉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适时开展廉政教育有利于争取反腐败斗争的主动。《人民日报》指出,反腐不仅要惩治于后,更应预防于先;不仅要达到“不敢腐”“不能腐”的效果,更要激发“不想腐”“不愿腐”的自觉。从一些地区的反腐经验看到,以往反对腐败、不正之风侧重于查处和惩罚,而疏于预警防范,从腐败到反腐败存在时间差。警示教育使反对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重心前移,缩减了腐败与反腐败的时间差。
廉政教育是未雨绸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源头遏制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和蔓延,并尽可能地减少反腐败的难度和代价,更好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新网认为,从中央纪委的廉政教育“组合拳”,到各地形式多样的干部队伍廉洁警示,“惩防并举”的反腐思路凸显出更灵活、更生动、更日常的新特点。反腐败工作需要“打虎拍蝇”,同样需要惩前毖后、抓早抓小、治病救人,警示教育是一剂不可或缺的良方。
将配偶纳入反腐警示教育的范畴,体现了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下,廉政教育探索出的新路子。荆楚网的文章指出,领导干部守规矩,“身边人”的监督作用不可缺,“枕边风”不可少,对配偶必要的警示教育更要提上日程。
3 廉政教育要取得效果还得“走心”
湖北省十堰市70多名市直单位一把手偕配偶走进监狱,切身体验为期半天的“高墙铁窗”生活,获得舆论的普遍认可。
《人民日报》认为,组织领导干部参观监狱作为一种新的形式,让警示教育获得更多切身感。这种切身感,不仅来自对牢狱生活的感同身受,更源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贴近性。
《北京青年报》表示,与以往惯常的教育方式不同,十堰等地让一把手及其配偶,进入监区“身临其境”地体验“罪与罚”的边界,让他们亲历情感与理性嬗变的过程。这种非常规的教育方式,显然要优于语言或文字的苦口婆心。
而对江西省赣州市50名科级领导干部的配偶穿红军服参观革命老区,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和“学反腐”,舆论反馈则见解不一。
红网的一则评论直指“配偶反腐”不必穿红军装。事实上,官员配偶能否从红色教育中受到启发,与其自身素质有关,而非穿一身红军装,吃几顿红薯饭、南瓜粥就能达到的。这种反腐教育内容“华而不实”。
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廉政教育,然而效果却参差不齐。不少别开生面的警示教育活动能让领导干部潸然泪下,深刻反思,剖析自己;而有的却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却会让人产生某种“审美疲劳”。而这个问题的根子就在于廉政教育到底是走“形式”,还是“走心”。
正如《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沸腾”所言,反腐路径当然越多越好,但绝对反对作秀式反腐。夫人反腐可以有,但表演式反腐还是算了吧。而通过与反面典型零距离的方式,开展“体验式”反腐警示教育的形式受到媒体认同。让广大党员干部意识到职务犯罪离自己并不遥远,充分发挥以案为鉴的作用,用身边事警示教育身边人,收效必定是事半功倍。
4 治本还要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廉政教育的目的是防止腐败,它从属于反腐败的系统工程。只有反腐败与防止腐败相配套,反防结合,才能取得反腐败斗争的主动。
《北京青年报》认为,“不能腐”,要依靠打造公开透明的制度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要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决策机制。而要做到“不敢腐”和“不想腐”,离不开有力的教育,更要依靠制度建设。各级地方纪委在反腐治本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期待。
南方网进一步指出,如果不把权力关进细密的法律制度笼子,并把笼子的钥匙交给广大民众,即使在官员工作、生活、学习的场所悬挂再多反腐标语,即使让官员搬到监狱办公,反复给“官夫人”发廉政短信,恐怕也难以阻止贪官“前腐后继”,踏进同一条腐败河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加强权力监督,加强制度性建设,强化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规范。诚然,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需要创新,编织制度篱笆不可或缺。
5 网民为廉政教育“出谋划策”
从网民言论看,两成网民为筑牢拒腐防变家庭防线点赞,认为是开展反腐败工作的一项有力举措;超过六成的网民指出,借“配偶体验”助力反腐,需谨防形式多于意义;三分之一网民强调只有从制度层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土壤,改善政治生态,营造“不能腐、不想腐”的从政环境。在警示教育的具体形式方面,一些网民提出建议:三成网民认为,警示教育应该更多展示一些干部身边的案例,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和持久性。
舆情点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重拳“打虎拍蝇”,成效显著。然而从一些已经查处的腐败案件中,除了被揪出的贪腐分子,我们经常看到贪官的夫人、子女和朋友往往为腐败官员进一步滑向堕落的深渊推波助澜。党员干部自身应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时刻以守纪律、讲规矩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与之相辅相成的是,端正家风,充分发挥配偶、子女等官员身边人的作用,也逐渐构成当前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实警醒我们,让干部及其家属认清贪腐后果、树立正确价值观,用清廉家风守住“权力后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上海明文禁止官员配偶、子女经商到各地就官员配偶展开反腐倡廉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好家风、严家规对正风反腐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
然而,对配偶进行反腐警示教育有其短板和局限性。官员夫人,只是反腐“僚机”,而充当不了反腐“长机”。腐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出在党员领导干部自身上面,丧失了纪律和规矩意识,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在享乐主义和腐化堕落思想的侵蚀下,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发生扭曲。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廉政教育是补充,约束权力是核心。此外,在制定和执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同时,不能放松监督。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与畅通公众监督内外联动,真正让腐败无所遁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