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精准思维”,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精准思维,是在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客观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统筹大局和局部,以科学的战略谋划和精细的实践操作,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脱贫攻坚“六个精准”到疫情防控“科学防治”,从营商环境改革“靶向攻坚”到城市治理“绣花功夫”,从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到提高国防和军队发展“精准度”,精准思维已成为贯穿新时代治国理政各领域的关键密码,是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法论支撑。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强化精准思维,将精准思维贯穿干事创业全过程,在纷繁挑战中找准“关键变量”,于细微之处彰显治理智慧,在精思精进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破解复杂时代难题,需要精准思维这把“金钥匙”。面对国际竞争的明枪暗箭、改革深水区的激流险滩、民生期盼的急难愁盼、党的建设的前所未有考验,如何避免“一刀切”误伤、“撒胡椒面”低效?精准思维,正成为新时代解题破局的“金钥匙”。坚持精准思维,才能“突围”外部的打压升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全球化逆流下,我们所遭遇的“卡脖子”清单越拉越长——美国芯片禁令、科技围堵、贸易壁垒,等等,而破解之道在于精准制导,从“揭榜挂帅”机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到“链长制”护航重点产业链;从自贸试验区靶向制度创新,到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中国正以毫米级精度突破封锁。坚持精准思维,才能“破题”民生的需求跃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14亿多人的需求清单发生了质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温饱型”转向“品质型”。而在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工作方式粗放、政策落实“一刀切”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执行偏差甚至矛盾激化。只有善用精准思维,才能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推动改革“涉深水”“闯险滩”,进而提供高质量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精准”供给。坚持精准思维,才能“纠治”党建工作中的顽瘴痼疾。我们党之所以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用精准思维,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口和动员令”,直面现实问题,精确制导、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务求取得实效。
在两难甚至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情况下,精准思维是破解矛盾叠加的必然选择。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挑战呈现出多维度、高关联、快变化的特征,急需以精准思维穿透迷雾,实现从“模糊治理”到“靶向施政”的转型。比如,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具有信息模糊、变量交织的特点,在破解此类“黑天鹅”危机时,需要尽快在不确定性中“精准”锁定确定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粗放式传导存在“衰减效应”,需要穿透“复杂政策链”,在利益交织中实现“精准”滴灌;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从“铺摊子”转向“绣花功”,在激活发展新动能时,需要在系统变革中“精准”把握关键支点;社会治理创新往往面临多元价值博弈,需要平衡“多元治理观”,在价值冲突中“精准”寻求最优解。“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一切事物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指出,“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要用好辩证法,在复杂多元的矛盾体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透视事物的本质,保障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有一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庸智慧,在谋划时“精准”统筹全局,充分考虑矛盾的叠加性、多元性,在落实中“精准”把控细节,切实切中矛盾的特殊性,“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而不仅仅局限于细枝末节。可见,精准思维,也并不是简单的“细节控”或烦琐哲学,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华文明治理智慧的融合创新。
干事业做工作,贵在精准、难在精准,只有做到精准判断、精准筹划、精准发力,才能善作善成。精准判断的基础,在于摸清情况,当“会议室调研”“材料堆决策”滋生政策“温差”,精准破题始于脚下沾泥的深度调查,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真正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精准判断的关键在于“捉住本质”,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也没有发言权,要将调查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判断,抓住事物的关键和要害。在精准判断出事物的本质后,要找准方向,科学统筹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规划蓝图时,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严格把控细节,严防“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要科学精准施策,以极端认真、极端细致、极端负责的态度把关键细节做实做好,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靶向治疗”,决不搞“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积小胜为大胜,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精准思维既是科学方法论,更是为民情怀的试金石,蕴含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担当作为的品格、无私忘我的精神。现实中,一些工作难以精准落实、精准落地的原因,可能不是能力不足、知识不够,而是“精准之处”往往是矛盾的焦点、难啃的“硬骨头”,是工作中的各种棘手问题。有的干部患上“精准恐惧症”,担心“多干多错”而选择“击鼓传花”。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绝不能当“差不多先生”,只有胸怀“国之大者”,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不断提高运用精准思维的能力,以“见叶知秋”的敏锐洞察把握矛盾本质,以“解剖麻雀”的细致功夫破解治理难题,才能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书写人民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