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

用“好房子”提升高品质生活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林江 日期:2025年08月13日 09:20 点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安居才能乐业,毫无疑问,好房子是好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居民住房的总量来看,住房问题的重心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为此,以高品质生活为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宜居更宜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题中之义。同时,住房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改善,以高品质生活牵引高质量发展,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忧所居”到“有所居”
  我国曾经长期实行福利化住房供给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住房被视为福利而非商品,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统一建设、分配和管理。受建设资金有限、供给主体单一、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制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很小,有的还存在多代同室共居的情况。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居住情况。改革开放后,经过城镇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住房商品化的大幕缓缓启动。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开始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商品化改革极大释放了土地红利,迅速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这一时期,广大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增加,居住条件改善,生活便利度提升。但也出现了开发商“重开发轻品质”、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地价房价增长过快、部分城市房地产供应过剩等问题。从2005年起,中央政府相继颁布“国八条”“国六条”等政策,通过提高首付比例、上调购房贷款利率等措施给房地产业降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为房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限购、限售、限贷、限价、限供地等诸多政策出台,同时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房地产业的巨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建立起了政府引导、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这一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继续改善。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农村住房条件也得以进一步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大力发展,帮助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青年群体实现“居者有其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的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的出台实施,使数亿群众直接受益,极大改变了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情况,更极大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宜居程度和生活舒适程度。但受市场仍不规范、“高周转”开发模式等的影响,有些地方出现了部分建筑寿命短质量差、社区功能缺失、配套服务不到位、物业管理矛盾多等问题。
  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强调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不难看出,我国住房问题的重心已经实现从“忧所居”到“有所居”的重要转变,住房政策已由经济增长引擎单一功能演变为“经济加速器”和“民生稳定器”双重功能。
   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乐居宜居,每到乡村农户、社区巷陌,都关心老百姓住得安全不安全、房子好不好、屋里暖不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趋向科学、规范、可持续,城乡居民的居住空间大大增加,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好房子的判断仍然不能偏离人民性这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坚持和实现好房子的人民性,应在以下方面用心着力:其一,以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为目标,切实提升城乡居民住房的安全度、舒适性、绿色化。要提高住宅建设和宅内设施配置标准,提升建筑施工水平,建设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其二,以公平共享的民生载体为目标,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根据人口变化,科学合理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积极促进各类居民的居住融合,逐步实现城乡生活等值。其三,以文化认同的共有家园为目标,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在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过程中,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调动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因地制宜保留和植入地域符号和传统文化特色,赓续城乡历史文脉。
   推动从“有所居”到“优所居”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忧所居”到“有所居”,是实现让人民群众都住上更好的房子的一大步。“好房子”已经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下一阶段要实现“优所居”的新跨越。
  其一,开展城乡居民住房质量提升工程。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稳的基础仍然需要加强整固。特别是房地产业尚未止跌回稳,对投资增长、消费恢复和信心提升,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建议开展城乡居民住房质量提升工程,一方面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另一方面为高品质生活添活力。增量住宅供应要优化供给,把新房子建设成为好房子。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不断优化城乡居民住宅的供给主体和产品品质,加快建立住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新建住房的入市关口严把质量关。存量房屋要通过改建、改造、提升配套等措施提高质量,把老房子改造成为好房子。通过房屋体检和舒适化改造(适老化、适幼化等)举措,解决好大量老旧住房面积小、质量差、电梯等配套不齐全、管道管网老旧等问题。把住房装修和宅内设施配套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通过消费券、购房补贴、住宅金融产品创新等方式,稳定住房市场需求,建立完善让全体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政策制度体系,让每座住宅都成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其二,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好房子不是空中楼阁,其质量好坏直接受到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的影响。新建小区的标准要提高,服务设施要完备,生活圈配套服务要齐全,绿化花化美化亮化要同步完成。小区入住前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吸纳尽可能多的专家和公众参与验收。继续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根据小区居民情况进行适老化改造、儿童友好改造,解决好服务设施老旧缺乏、道路不合理和停车困难、生活垃圾处置转运等难题,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要根据居民需求和地理环境可能,完善社区公园绿地、体育健身、购物消费、健康医疗等服务功能,让社区更有活力,让群众生活更为便利。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和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其三,加快补齐好房子建设的突出短板和弱项。我国住房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数量不足的矛盾,而开始变为结构性矛盾。特别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经济实力、不同生活习惯的居民对好房子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此,好房子建设必须一城一策、一地一策甚至一房一策,要从质量、安全、功能、感受等不同角度,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因而,要集中破解如下两个难题:一是要继续解决好低收入城市居民、新市民、青年群体、农民工的住房难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等,收储部分商品用房,以租、售两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住房保障问题。二是存量的农村住房和城市老旧小区住房,普遍存在抗震等安全要素不达标、管线管道老化、住宅内设施配套不足、户外公共空间缺乏、社区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是好房子建设难啃的硬骨头。而且,在这些房子的改造中,经营主体往往不太感兴趣、相关居民付费能力有限、融资工具较少、操作过程复杂,必须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调控,创新这些房屋改造的商业模式和投融资模式,探索走出一条让旧房子变为好房子的新路来,让更多人民群众公平地分享好房子这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Copyright© 2007-2020 The Party School of HLJ P.P.C.of The C.P.C. & HLJ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9号  邮编:150080

网站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制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黑ICP备0600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