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委党校党性教育方式“三创新”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委党校为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在党校教学中的主业主课地位,发挥熔炉作用,积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方式方法、准备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创新教学组织。首先,严格制度规范。出台《组织员工作规范》,对组织员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和要求进行制度化规范,严格规范组织员工作流程。在《学员考核登记表》中实行量化考核,对学员出勤、学习成效、党性锻炼、学风学纪以及加分事项进行打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学员成绩和考核等次,记入学员档案,倒逼学员认真对待学习。严格请销假制度,印制《学员请假报告单》,根据请假事由及天数确定审批层级,并加注单位意见,加盖单位公章,在报告单中向学员如实说明请假带来的后果,提醒学员尽量出满勤。其次,实行下班教师制度。要求教师与学员共同听课学习,共同就餐活动。在学员研讨、调研报告撰写、党性分析等方面给予指导,随时随地解决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最后,实行学员住校制度。针对本市学员较多,走读现象较为普遍的现状,要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必须住校,晚上不定时组织查寝。开设晚课,开放体育活动场所,鼓励学员潜心致学,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开展辩论赛教学。责成党建教研部围绕党性教育设置辩题,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广泛收集资料,然后推选出代表,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辩论。在中青班开展的辩题有《坚定理想信念主要靠制度约束还是自我修养》《守纪律讲规矩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精神重要还是物质重要》《反腐倡廉教育重在正面示范还是反面警示》等。在辩论的过程中,学员接触大量的理论观点、人物案例、学术流派,而且锻炼了理论思维,提升了话语能力,运用逻辑的力量和语言的缜密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其次,开展党章党规知识竞赛教学。针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以及党内规章制度的密集出台,结合教学中开设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教学专题,为学员提供党内法规学习教育的参考题目,要求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做好准备。党史党建教研部在适当的时间举办党章党规知识竞赛,将学员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竞赛,既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也帮助学员进一步强化对相关党内法规的理解。再次,打造“弘扬抗联精神”教学品牌。利用哈尔滨周边抗联纪念场馆集中的优势,开展“重走抗联路”教学模块,吃住学都在校外,观看抗联影视资料,实地参观赵尚志纪念馆,学唱抗联歌曲,邀请抗联英雄后人讲抗联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铭记悲壮历史弘扬抗联精神》教学专题,既用英雄事迹感化学员,又在理论上将抗联精神升华。最后,开展体验式教学。与双城区委组织部对接,安排中青年干部培训班80名学员,分别深入双城区两个农村进行为期三天的体验式教学。采取三进(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促(促发展、促民生、促和谐)的模式,将学员们分散到农民家里,干农活,零距离体验农民生活,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拉家常,开展精准调查,了解社情民意,与村干部和部分致富“能人”座谈,共商脱贫大计。认“亲戚”,结对帮扶,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捐资送物献爱心。让学员贴近实际,了解基层群众生活,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是创新教学准备。首先,在以往“三级备课、两级试讲”的基础上,加大淘汰力度,校内试讲专题中得分排名后30%的专题不得纳入专题库,必须充实修改后进行再次试讲,倒逼教师备好课,出精品。一批经过认真打磨的教学专题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其次,整合教学团队,培养和引进人才,打造名师大家。在校内调配和抽调人员,做大做强党史党建和党性教育团队,人数由6人增加到9人,引进教学中急需的新闻传媒专业人才,指导学员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鼓励教师外出培训,积极申报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精品课,目前一门课程已被评为国家行政学院精品课。最后,校领导班子深入教学一线,全员参加集体备课,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师授课提出建议,为教师组织教学出谋划策,帮助教师提升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教学水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更加重视,信心和劲头更足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员普遍感到市委党校纪律管得严了,教学抓得紧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与实践贴得近了,熔炉作用发挥更明显了,“党”味更足了。新一届校委班子表示,要继续认真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教学水平的大跨越,真正让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徐新彦